哈萨克斯坦2025年收获季已近尾声,收获成果亮眼。据政府数据,99%的播种面积(1580万公顷)已完成谷物收割,入仓谷物达670万吨,较去年(340万吨)翻一番。其中超半数(54%)为三等小麦。
得益于有利的天气条件,以及过去三年播种面积扩大2.1倍,哈萨克斯坦2025年豆类产量突破100万吨,创下历史纪录。这一数字超出了哈萨克斯坦谷物联盟10月初的预测(97万吨,含小扁豆80万吨、豌豆15.5万吨及其他豆类1.5万吨)。
持牌粮食仓储设施利用率保持稳定:目前已存储540万吨(占总容量的40%),剩余可用库容780万吨。这一状态可确保收获谷物高效入仓,避免粮仓超负荷运转。不过部分地区面临谷物干燥用天然气短缺问题,副总理谢里克・朱曼加林已指示能源部紧急调配额外天然气,避免耽误谷物接收工作。
除谷物外,其他作物收获工作仍在推进:玉米已收割13.4万公顷(完成计划的77%),油料作物已收割74%的播种面积(产量350万吨)。土豆(300万吨)、蔬菜(390万吨)和瓜类作物(260万吨)收获已全部完成。哲特苏地区的糖厂已开始接收甜菜,目前收购量达15.4万吨。阿克苏区康德糖厂启用电子排队系统,大幅提升了收购效率。
此次丰收的主要原因包括及时施肥以及春季田间作业获得早期资金支持。播种季专项拨款7000亿坚戈,目前已使用5020亿坚戈。农业信贷公司已启动2026年播种季优惠贷款申请受理工作。此外,政府已划拨2500亿坚戈用于农业机械租赁,农民需求已超出该额度,预计可更新农业机械8000台。
中哈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豆类等农产品的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哈萨克斯坦专门为中国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配额,为豆类贸易打开了规模增长的空间。在核心品类准入方面,双方不仅签署了豆类、扁豆、油菜籽等产品的输华供应协议,还针对性制定了专项检验检疫议定书。目前已有2432名哈萨克斯坦企业家纳入中国出口商登记册,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态势,覆盖豆类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主体。这些登记企业需经过中哈双方联合审核,符合两国食品安全与生产管理标准,例如需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部分企业还通过了HACCP国际认证,确保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的全程可控。值得关注的是,合作领域正不断拓展,哈萨克斯坦计划在2026年前进一步扩大对华出口产品范围,将绿豆等豆类品种纳入准入清单,届时登记企业的业务覆盖维度将更加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