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据欧亚开发银行数据显示,2024 年双方贸易额达到 662 亿美元,较 2020 年几乎翻了三倍,中国在中亚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也从 2020 年的 17.7% 提升至 2024 年的 24.1%。从具体贸易伙伴来看,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 301 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亚地区贸易总额的 46%,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紧随其后。
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土库曼斯坦依赖度最高,达 55%,吉尔吉斯斯坦约为 35%,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在 20%-22% 之间。这种差异与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例如土库曼斯坦在能源出口等领域与中国合作紧密,因而形成了较高的贸易依赖度。
值得关注的是,双方仍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有待挖掘。欧亚开发银行估算,目前未开发的贸易潜力达 393 亿美元,约为当前贸易额的 60%。其中,中国对中亚的潜在出口集中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而中亚对中国的潜在出口则包括铜制品、铀等。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下经济联系的加深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将持续保持增长势头。
对中国而言,合作拓宽了资源供应渠道,稳定获取中亚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如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超 400 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供应全球 40% 以上的铀),保障了产业链安全;同时为制造业拓展了出口市场,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等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24 年潜在出口达 320 亿美元,推动产业升级,而在中亚布局生产基地(如江淮汽车在哈工厂)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此外,贸易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中欧班列、中哈西安码头)相辅相成,深化了 “一带一路” 实践,增强了中国在区域的影响力。
对中亚国家来说,合作带来资金、技术和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如光伏电站、公路项目带动就业,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户收入),2024 年中亚对中贸易占其总贸易额 24.1%,成为经济增长引擎;同时完善了基础设施(如帕米尔公路升级、光纤网络建设),提升区域联通性,降低物流成本(如西安码头使中转效率提升 30%);还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资源出口的单一依赖(如纺织业借助中国设备升级)。
对双方共同而言,贸易额从 2020 年约 220 亿美元增至 2024 年 662 亿美元,形成紧密互补关系,增强了抵御全球经济波动的能力;同时带动人员、技术和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不过,合作也存在潜在风险:部分中亚国家对中贸易依赖度较高(土库曼斯坦 55%、吉尔吉斯斯坦 35%),可能受中国市场波动冲击,且贸易结构长期以中国制成品、中亚资源品为主,存在失衡风险;中国对中亚的贷款式投资可能加剧部分国家债务压力(中亚对中债务约 157 亿美元),影响项目可持续性;此外,中亚地缘复杂,外部干预和政策稳定性不足可能增加合作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双方合作互利共赢,若能优化贸易结构、加强风险管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成为欧亚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