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乌兹别克斯坦全球葱属植物园昆明中心拥有数百种葱属植物,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乌两国合作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该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建,是全球首个专门致力于葱属植物收集、保护与展示的园区。
多年来,该植物园已在中国云南省省会昆明和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设立中心,收集了超过 300 种葱属植物,成为全球葱属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枢纽。
不止于调味品:葱属植物的多重价值
食用价值
许多葱属植物可食用,其中洋葱、大蒜等品种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它们因风味独特,被广泛用作蔬菜或调味品。
科研价值
葱属植物在植物进化、作物起源及气候适应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全球分布与保护现状
目前全球葱属植物超过 1000 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地中海地区和中亚是其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据昆明植物研究所介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数据显示,中亚地区 7% 的植物物种面临威胁,占该地区特有物种总数的 32.1%。资金短缺与科研能力有限,制约了当地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推进。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中国承诺出资 15 亿元人民币(约合 2.1 亿美元)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中国拥有 138 种葱属植物,其中 50 种为中国特有;乌兹别克斯坦也是葱属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两国凭借各自独特优势,共同开展葱属植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聚焦葱属植物保护的全球葱属植物园,不仅是凝聚国际共识、落实《昆明 —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践范例,也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物种减少提供了可行路径。
合作成果丰硕:从保护到应用的跨越
昆明中心
自 2018 年 4 月开放以来,已收集并保护超过 200 种葱属植物。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师表示,研究人员不仅从中国多地引入物种,还通过与国际种质资源库交流、申请获取种子等方式,持续扩充资源库规模。
塔什干中心
2018 年 5 月动工建设,目前已收集 180 余种葱属植物,成为中亚地区葱属植物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基地。除开展科研工作外,该中心还定期组织公众教育活动,帮助当地民众增进对植物多样性的了解。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科米尔琼・托吉巴耶夫(Komiljon Tojibaev)称,这两个中心是中乌科学合作与友谊的见证。他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科学合作将我们紧密联结在一起。”
中乌两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已针对葱属植物及当地植物多样性开展了 10 余次大规模考察与标本采集活动,收集植物标本逾 1 万份、种质资源数千份。
随着合作不断深化,植物园正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目前已有 3 个耐旱葱属品种在乌兹别克斯坦干旱地区成功种植,亩产较当地传统品种提升 20%。
“科研最终要服务于社会。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葱属植物,发掘更多耐气候品种,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的新型作物。” 昆明中心建设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