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与中国正稳步迈入合作新纪元,合作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贸易与基础设施项目。两国近期将目光聚焦可再生能源,这一战略性转向不仅有望重塑两国能源格局,更将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凭借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无可比拟的专业实力,以及阿塞拜疆尚未充分开发的巨大可再生能源潜力,这份合作有望成为欧亚大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巴库举办的首届阿塞拜疆国际投资论坛期间,阿塞拜疆经济部下属经济区发展局与中国大唐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谅解备忘录,计划在阿塞拜疆共建 “绿色能源产业园”。这并非象征性举措,而是阿塞拜疆向 “区域绿色能源生产、技术与创新枢纽” 迈进的切实一步。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五大国有发电企业之一,业务版图广泛,不仅覆盖中国 31 个省份,还延伸至缅甸、老挝、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旗下拥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煤炭资产。与这样一家全球行业巨头合作,足以体现阿塞拜疆实现绿色能源愿景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势头已酝酿数月。2025 年 6 月,阿塞拜疆能源部长帕尔维兹・沙巴佐夫(Parviz Shahbazov)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与大唐集团董事长刘军会面,并签署协议聚焦 “绿色能源走廊” 建设。该项目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与国家电网的安全并网,确保电力传输的稳定可靠。这一举措彰显了前瞻性思维 —— 毕竟,可再生能源的价值,离不开支撑其传输的基础设施。
2025 年 4 月,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为两国合作的关键突破点。期间,双方签署多项协议,将可再生能源合作提升至战略优先地位,明确表示将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领域联合项目,助力能源转型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议内容涵盖太阳能电站、海上风电场、浮动式太阳能电站及储能系统投资,其中一项核心协议尤为引人注目:计划在里海建设总装机容量达 200 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一旦落地,有望推动阿塞拜疆转型为重要的绿色电力出口国。
两国合作的深度还在持续拓展。中国企业不仅有意在阿塞拜疆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还计划助力当地实现风电整机与光伏组件的本土化生产。这一举措将为阿塞拜疆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工业产能,同时推动该国成为连接亚欧能源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如今,这些合作愿景正逐步转化为现实。2025 年 9 月,阿塞拜疆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成都期间,阿拉特自由经济区与中国四川赛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Sichuan Sunsync Photovoltaic Technology)签署重大投资协议,计划建设一座年产能 300 万千瓦的光伏组件工厂。该工厂还将同步生产硅晶体及相关零部件,产品既服务于阿塞拜疆国内项目,也面向国际市场;而产出的光伏组件,还将用于阿拉特地区大型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阿塞拜疆清洁能源基础设施。
阿利耶夫总统明确表示,阿塞拜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 2027 年,太阳能与风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 200 万千瓦;到 2030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 600 万千瓦,实现三倍增长。“这将是阿塞拜疆能源结构的一场彻底变革,” 阿利耶夫在 2025 年 1 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时如是说道。他还高度评价中国制造业实力,称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组件与储能系统全球领先,目前在质量与性价比方面,其他国家生产商尚无法与之媲美。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毋庸置疑。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占比已超过 40%。近年来,中国在太阳能转换效率、海上风机单机容量、大型储能系统等领域不断刷新纪录;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模更是全球领先,每 5 辆电动汽车就配套有 2 个充电桩。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历史性地超过煤炭发电装机容量。挪威雷斯塔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分析师预测,到 2026 年,太阳能有望超越煤炭,成为中国第一大能源来源 —— 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对阿塞拜疆而言,与中国的这场合作远不止是能源项目,更是一项地缘战略布局。通过与绿色技术全球领导者结盟,阿塞拜疆将进一步巩固其 “亚欧桥梁” 的战略地位;而中国企业将在跨洲清洁能源走廊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阿塞拜疆强化其在全球能源网络中的核心枢纽价值。
当许多国家仍在为气候承诺争论不休时,阿塞拜疆与中国已果断从 “口头承诺” 转向 “实际行动”。两国的合作模式,为世界各国展示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共享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
在能源转型已从 “可选项” 变为 “必答题” 的时代,阿塞拜疆选择与中国合作,不仅是明智之举,更彰显了远见卓识。这份联盟印证了一个真理:通往绿色未来的道路,离不开合作、创新与大胆愿景。通过引入中国先进技术、释放本土可再生能源潜力,阿塞拜疆正跻身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前沿阵营。
简而言之,阿塞拜疆在 “迈向可持续未来” 的赛道上,选对了合作伙伴,也抓住了关键时机。这场合作的意义,远不止建设电站、签署协议 —— 它正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通过将本国可再生能源愿景与中国的技术实力、资金支持相结合,阿塞拜疆向世界传递了明确信号:该国不愿再局限于 “化石燃料出口国” 的单一身份,而是立志成为创新驱动者、区域清洁能源技术中心,以及通过可持续能源走廊连接亚欧的桥梁。
随着全球加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那些尽早拥抱绿色技术的国家,不仅将在能源生产领域占据优势,更将在地缘政治(geopolitics)与国际贸易中赢得主动。与中国的合作,将助力阿塞拜疆吸引大规模外资、创造数万新增就业岗位、实现工业基础现代化,同时推动经济多元化、减少碳排放,提前完成全球气候承诺。
与中国携手,阿塞拜疆不仅是在 “参与” 绿色革命,更是在 “引领” 绿色革命。这份大胆愿景背后,是对 “未来属于创新者、投资者与合作者” 的深刻认知。若这些合作项目顺利落地,阿塞拜疆有望成为各国的典范 —— 证明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责任不仅可行,更能创造经济效益与地缘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