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哈萨克斯坦正面临一场可能持续 3-5 年的肉类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并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牛存栏量(КРС)大幅减少导致的供应短缺。据行业专家马克苏特・巴克蒂巴耶夫分析,尽管肉类价格的主要涨幅已过,但供需失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 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持续上升,而供应缺口的填补需要漫长周期:从海外采购种畜、等待繁殖到育肥出栏,平均需 3-5 年,这意味着哈萨克斯坦的肉类市场压力将长期存在。
肉类作为民生必需品,其价格持续上涨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多个层面。从居民生活来看,价格压力直接改变了普通家庭的饮食结构。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人均年消费牛肉约 25 公斤,鸡肉 20 公斤,羊肉和马肉 7-8 公斤,猪肉 3-5 公斤。当牛肉价格攀升时,会带动鸡肉等其他肉类价格联动上涨,这对低收入家庭尤为不利 —— 他们可能被迫减少肉类消费,转而依赖更廉价的主食,长期可能影响居民营养水平。从社会稳定角度,民生成本上升易引发公众不满。肉类价格与通胀挂钩,每年涨幅约 100-200 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虽幅度看似有限,但长期累积叠加其他生活成本上涨,可能削弱民众对政府治理的信心。此外,市场中中间商加价占零售价的 30%,这种 “流通环节暴利” 更易激化社会对分配不公的不满情绪。从产业层面看,畜牧业及相关行业陷入冰火两重天:养殖端因种畜短缺和成本上升举步维艰,中小农户可能因资金不足退出市场,加剧供应集中化;屠宰、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产能受限,而中间商却凭借渠道优势获利,这种失衡可能进一步扭曲市场生态。

哈萨克斯坦的肉类供应缺口,为中国肉类出口创造了潜在空间,但也需直面竞争与适配性考验。从机遇来看,哈萨克斯坦为缓解短缺正积极扩大进口,专家明确建议 “从低成本国家稳定采购”,这为中国肉类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政策窗口。中国作为全球肉类生产大国,在鸡肉、猪肉等品类上具备规模化生产优势,且中哈地缘相近,陆路运输成本较低,利于保障供应稳定性。此外,哈萨克斯坦计划对进口肉类减免增值税,若政策落地,将直接提升中国肉类的价格竞争力。从挑战而言,中国需应对既有竞争格局:目前哈萨克斯坦专家提及的目标进口国包括巴西、阿根廷(牛肉)、蒙古(羊肉)等,这些国家在成本或品类上已形成优势 —— 例如巴西牛肉凭借规模化养殖和成熟的出口体系,长期占据全球低成本市场;蒙古则因地理邻近和品种适配性,在中亚羊肉市场更具亲和力。中国若要切入,需在品质标准化、成本控制(如饲料价格波动)上持续优化,同时关注市场需求适配性:哈萨克斯坦居民饮食结构中,牛肉、羊肉占比更高,而中国出口优势品类以鸡肉、猪肉为主,需针对性调整出口结构,或通过合作养殖、加工本地化等方式,增强产品与当地消费习惯的匹配度。

哈萨克斯坦的肉类危机既是民生挑战,也为国际贸易带来新变量。对其社会而言,缓解危机需政府、企业与市场协同推进 —— 既要落实进口纾困与养殖扶持政策,也要打破流通环节垄断;对中国而言,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发挥供应链优势,精准对接需求,在填补缺口的同时构建长期合作信任。这场持续数年的市场调整,或将重塑中亚肉类贸易的格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