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若想深入了解乌兹别克斯坦文化,当地的厨房与街头小吃摊便是绝佳切入点,这里藏着这个国家最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密码。

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给每位到访者的初印象,往往是“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宝库”,但深入探索后便会发现,其饮食文化根源与传统习俗同样根深蒂固——历经数百年代代相传,早已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肌理,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地处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的乌兹别克斯坦,自古便是中国与欧洲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让它沉淀了无数历史与建筑瑰宝。在塔什干城内,帖木尔博物馆、哈斯丁Imam建筑群、米诺尔清真寺、巴拉克汗经学院等遗迹错落分布,诉说着过往的辉煌;而走出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历史名城同样满是类似的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画卷”。

对于穆斯林游客而言,乌兹别克斯坦作为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饮食清真”是一大便利——在这里无需担心食材是否符合宗教饮食规范,可安心开启美食探索。据了解,萨姆萨(somsa)、抓饭(抓饭)、哈农(khanum)、烤羊肉串(shashlik)、卡兹香肠(kazy)是当地公认的“必尝五大美食”,不少游客在出发前便将其列入清单,而航班上的乌兹别克斯坦美食宣传视频,更会进一步激发旅行者的味蕾期待。

查加泰老街区:面包香里的市井风情

塔什干的查加泰(Chagatai)老街区,是体验当地面包文化的首选之地。这片区域不仅以传统面包制作闻名,周边还环绕着历史清真寺与哈兹拉提Imam建筑群,文化氛围与生活气息交融。当地出租车司机常对初次到访的游客说:“你在这儿不会迷路的,放心逛,很容易找到方向。”事实也的确如此——街区虽以狭窄小巷为主,但面包的香气总能成为“天然向导”。

清晨的查加泰,空气中弥漫着新鲜出炉面包的浓郁香气,这种面包在当地被称为“诺恩”(non)或“列佩什卡”(lepeshka)。几乎每个街角都有一家小面包房,黏土烤炉持续运转,烤出圆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大小各异的面包。更具市井特色的是,部分商贩会用盖着刺绣白布的婴儿车当作临时面包推车,既实用又带着独特的生活巧思。

“诺恩面包分两种,’奥比’(obi)是原味,’帕蒂尔’(patir)会撒上芝麻。”在面包房排队的当地居民介绍,“在乌兹别克家庭里,面包不只是果腹的食物,还得讲究‘颜值’——外形要好看,才算得上合格的家常面包。”

传统面包的制作过程极具观赏性:先将牛奶、酵母、融化的黄油、盐、糖混合揉成面团,揉捏至细腻后塑成扁平圆形,再用木质印章(chekich)在表面印出花纹,部分款式还会撒上芝麻增香;随后,面包师将面团放入炽热的馕坑(tandoor),半个身子探进坑内,把面团稳稳贴在滚烫的黏土壁上,待烘烤完成后,再用金属工具将面包取出。

刚出炉的诺恩面包堪称“口感天花板”——温热的触感、松软的内里、略带嚼劲的质地,外皮虽有韧性却比法式面包柔和得多。按照当地传统,面包可搭配“基亚马克”(kiamak,一种浓稠的乳制品蘸酱)、蜂蜜、无花果等食用,也有游客尝试搭配附近水果摊的桃子,不过这种搭配并未成为主流选择。

乔尔苏集市:舌尖与生活的“万花筒”

对塔什干的旅行者来说,乔尔苏集市(ChorsuBazaar)是必打卡之地——若未到过这里,便不算真正体验过塔什干的市井生活。这座集市以巨大的蓝色穹顶为标志,内部布局清晰:一层集中了肉类商贩,上层则是干果摊位,而集市周边的街道上,陶器、陶瓷制品、珠宝首饰、新鲜果蔬等商品琳琅满目,形成热闹的“外围市场”。

走进集市内部,肉类区的布局尤为特别——肉贩们在圆形摊位上摆放着牲畜的不同部位,从常见的排骨、牛舌,到脑花、肠子等“特色部位”,几乎没有浪费;摊位之间的通道蜿蜒,远看如迷宫一般,却处处充满生活气息。

集市的干果区则是“砍价爱好者的乐园”。据常客介绍,在这里买干果有个“潜规则”:商贩初始报价通常较高,但若游客停下脚步咨询,通过一番友好议价,价格往往能降到原价的一半甚至更低。而乌兹别克斯坦的干果本身品质出众——杏仁外壳脆如焦糖布丁(crèmebrûlée),每颗壳内都有两粒饱满的杏仁;开心果比巴基斯坦产的更大,咸味更浓郁,不少游客会一次性购买四五公斤杏仁和开心果,作为伴手礼或自用。

烤羊肉串市场:烟火气里的“明星美食”

从乔尔苏集市步行约10分钟,便能抵达烤羊肉串市场(ShashlikMarket)。一踏入市场,烤肉的烟熏味便扑面而来,巷子两侧的摊位上,烤架持续运转,lamb串、牛肉串滋滋冒油,炸鱼在热油中翻滚,香气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市场内的烤肉串风格与阿富汗烤肉串(Afghanikebabs)相近,但肉质更紧实、汁水稍少;炸鱼则以“肉质厚实、风味浓郁”获得游客好评。不过,这里真正的“明星美食”并非烤肉,而是哈农(khanum)——一种包裹着土豆洋葱馅的蒸饺,由一位当地知名商贩售卖,不少食客专为这道美食而来,堪称其“忠实粉丝”。

哈农的吃法很有讲究:需搭配生洋葱、莳萝和青辣椒,单吃时味道清淡,突出面团的软嫩与内馅的鲜香;而加入少许青辣椒提辣、搭配洋葱的微酸后,口感瞬间丰富,成为一口难忘的特色美味。

博博伊咖啡馆:酥皮里的“萨姆萨故事”

在塔什干购物中心(TashkentMall)内,有一家名为博博伊(BoboyCafé)的传统咖啡馆,这里因地道的萨姆萨(somsa)吸引了众多食客。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经典小吃,萨姆萨是一种酥皮点心,内馅多为羊肉末或牛肉末,外形与南亚的“萨莫萨”(samosa,三角饺)相似,但口感与风味却大不相同。

在博博伊咖啡馆,刚出炉的萨姆萨色泽金黄,外皮层层酥脆,轻轻一掰便会掉渣。以牛肉馅萨姆萨为例,内馅中除了牛肉末,还加入了孜然、黑胡椒、红辣椒等调料,调味比例精准,一口咬下,香料的香气与牛肉的咸香在口中迸发,黄油的醇香则从酥皮中渗透出来,口感丰富且不腻。

据咖啡馆工作人员介绍,乌兹别克斯坦的萨姆萨历史悠久,数百年前曾启发了南亚萨莫萨的创作,但经过长期发展,两者已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萨姆萨的外皮更厚、层次更丰富,内馅调味更浓郁,而萨莫萨则以小巧的三角造型、偏清淡的调味为特点。

别什库宗餐厅:大锅抓饭里的“收官美味”

对于想体验乌兹别克斯坦“国民美食”抓饭(pilaf)的游客来说,别什库宗(BeshQozon)餐厅是公认的“首选之地”。这家传奇餐厅从清晨到午夜始终座无虚席,甚至有游客专门将旅行最后一天留在这里,以一顿抓饭为旅程收尾。

餐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口摆在开放式厨房的巨型大锅——部分锅具直径堪比浴缸,架在柴火上缓慢熬煮,蒸汽裹挟着抓饭的香气弥漫在餐厅各个角落。抓饭的制作过程极具仪式感:先在锅底铺上葵花籽油,放入肉(通常为羊肉或牛肉)煎至金黄,再依次加入洋葱、胡萝卜、鹰嘴豆、浆果、藏红花,最后铺上一层大米,用金属盘盖住,以蒸汽慢炖至食材熟透。

餐厅的招牌菜品是“辣味抓饭”,可搭配羊肉、牛肉、卡兹香肠,还会附赠鹌鹑蛋和多尔玛(dolma,通常为葡萄叶包裹肉馅制成)。成品抓饭中,金黄的米饭吸满了肉汁,油亮且不粘腻;胡萝卜炖至软糯,带着自然的甜味;羊肉鲜嫩、牛肉紧实、卡兹香肠咸香,三种肉类与米饭、蔬菜相互搭配,每一勺都汇聚了浓郁的风味与香气,成为众多游客心中“最难忘的乌兹别克味道”。

无论是查加泰的面包、乔尔苏的干果,还是博博伊的萨姆萨、别什库宗的抓饭,塔什干的美食不仅满足着食客的味蕾,更承载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每一口食物都是了解这个国家的“活教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