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持续拓展,其路径并非依托军事力量,而是通过构建道路网络、贸易走廊与数字基础设施,如今已成为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力量。
中国在这一区域战略的核心,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自 2013 年启动以来,该倡议已为全球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超 1 万亿美元,涵盖 7040 亿美元建筑合同与 4700 亿美元非金融投资。仅 2024 年,“一带一路” 相关合作规模便达 1218 亿美元 —— 包括 707 亿美元建筑投资与 510 亿美元产业投资;同期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更创下 950 亿美元的纪录,直观展现了双方经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在具体合作领域,中国企业正积极推进区域互联互通的 “硬基建” 与 “新基建”。例如在塔吉克斯坦,承包商对帕米尔公路进行升级改造,为跨境电动汽车运输提供支撑;同时,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也在持续拓展当地电信基础设施,并推动光纤网络铺设与电动汽车走廊建设,进一步强化区域联通能力。
这种经济领域的深度协作,得到了高层外交机制的有力支撑。中国 — 中亚(C+C5)合作机制已成为双方互动的核心平台,2025 年峰会上,地区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围绕互联互通、气候韧性建设、贸易便利化等关键议题协调立场、凝聚共识。此类峰会的定期化举办与务实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紧密性与持续性。
作为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资源禀赋丰富的区域,中亚在全球供应链与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 仅哈萨克斯坦便供应全球 40% 以上的铀资源。而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国家主导的合作模式,正通过持续深化的务实合作,深刻塑造着中亚地区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