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根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 年 1-6 月,该国各类经营主体共计收获蔬菜 380 万吨。这一产量规模不仅在保障国内民生供给、稳定农业市场价格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更为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是该国农业经济上半年的重要亮点之一。

乌兹别克斯坦蔬菜生产呈现明显的 “核心产区引领、次要产区补充” 特征,不同区域因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差异,产量分化较为突出。其中,头部产区以苏尔汉河州为代表,三大核心区域贡献超半数产量:苏尔汉河州(Сурхандарьи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以 71.97 万吨的蔬菜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占上半年全国总产量的 18.9%,其领先优势源于夏季充足光照、完善的苏尔汉河灌溉系统,以及政府推进的规模化种植与合作社模式,主流品种涵盖番茄、黄瓜、洋葱等;安集延州(Андиж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和费尔干纳州(Ферг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分别以 67.07 万吨、51.18 万吨位列第二、三位,两州合计产量达 118.25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31.1%,作为费尔干纳盆地传统农业区,土壤肥沃且农户种植经验丰富,主打辣椒、茄子等经济作物,部分产品还通过边境贸易供应周边国家;塔什干州(37.5 万吨)、撒马尔罕州(34.08 万吨)等中等贡献产区,产量集中在 29 万 – 38 万吨区间,合计贡献 28.9% 的产量,多为人口密集区,种植以保障本地即时供给为主,如塔什干州叶菜类占比更高,可快速响应首都生鲜需求。

产量末位区域则受自然与产业限制,供给高度依赖外调: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5.99 万吨)、吉扎克州(6.39 万吨)、纳沃伊州(7.64 万吨)和锡尔河州(8.55 万吨)的蔬菜产量均不足 10 万吨,合计仅占全国总产量的 7.5%。其中,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和吉扎克州因气候干旱、灌溉资源不足,仅能小规模种植耐旱品种;纳沃伊州侧重矿产与粮食种植,蔬菜产业资源倾斜少;锡尔河州农业用地多分配给棉花、小麦,蔬菜种植仅为补充,这些区域的蔬菜需求主要依靠从主产区调运,也推动了国内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需求。

从行业优势来看,乌兹别克斯坦蔬菜产业的产量基础扎实,供给保障能力充足 —— 结合约 3700 万人口规模,上半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约 102.7 公斤,远超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半年 60 公斤标准,能有效应对价格波动、降低民生支出;同时区域分工初显成效,主产区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 10%-15% 的农资成本,提升 30% 以上的作业效率,还吸引加工企业落地,如费尔干纳盆地辣椒实现 “就地采收加工”,损耗率从 20% 降至 8% 以下,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但产业发展也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区域供给失衡加剧物流压力,苏尔汉河州与卡拉卡尔帕克斯坦产量差距达 12 倍,跨区域调运需求旺盛,而 2024 年该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 35%,低于中亚 42% 的平均水平,夏季运输损耗率高达 15%-20%,既推高 10%-15% 的终端售价,还可能导致偏远地区供给断档;二是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足,番茄、黄瓜等 “大路菜” 占比超 60%,易出现季节性过剩(如 6 月番茄价格暴跌 50%),而西兰花、加工专用番茄等附加值品种种植少,80% 的西兰花依赖进口,难以满足中高端与出口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产业需从 “产量导向” 转向 “质量与效益导向”:在区域布局上,主产区扩大加工专用菜种植并引入龙头企业,干旱区域推广耐旱品种与节水设施;在物流配套上,加大冷链投资,建设产地预冷站与专项配送线路,将运输损耗率降至 10% 以下;在品种与技术上,联合科研机构培育高附加值品种,通过 “政府 + 企业 + 农户” 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虫技术,目标未来 3 年向中亚邻国出口精细蔬菜规模提升 50%。

2025 年上半年,乌兹别克斯坦蔬菜产业凭借 380 万吨的产量规模,展现出坚实的民生保障能力与产业潜力,但区域失衡、品种单一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若能通过布局优化、设施完善与品种升级实现转型,该国蔬菜产业有望从 “数量保障型” 向 “质量效益型” 跨越,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农业经济及中亚农产品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Back To Top